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6-15

渝人社发〔2021〕66号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两江新区组织人事部、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人力社保局:

《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人力社保局2021年第9次局务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一、总体形势

(一)发展基础

1.行业规模实力不断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法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489.53亿元,较2016年增长191.1%,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155家,较2016年增长196.4%,从业人员2.56万人,较2016年增长25.7%。

2.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创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0年服务人员总数1027.5万人次,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316.53万人次,服务用人单位27.7万家次,实现了从一般劳动者到高层次人才的个人群体和从机关事业单位到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群体的全覆盖服务。

3.行业平台有效搭建。我市积极推动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建设,出台市、区县、园区三级招商优惠政策,扶持入驻机构发展,初步形成了“1+5+N”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产业园矩阵发展格局。2020年,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超过110家,园区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成功连续举办三届西部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猎头行业发展峰会和一届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行业内交流合作,行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显著提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建设并启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全市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信息化、便捷化水平。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重庆市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备案报告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维护市场公平有序竞争,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定期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人力资源市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人力资源市场日常监管不断加强。建立了定期开展人力资源诚信服务主题创建活动机制,2017年以来,先后开展两次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选树活动,确定了60家市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经营、诚信服务。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机构整体实力不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目前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小散弱”明显,缺乏龙头企业。2020年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户均营收和从业人员人均营收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业人员队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整体发展质量不高。总部在重庆的全国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远低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2.行业业态不够丰富,产业链条有待升级。目前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产品有待丰富,产业链低端化、同质化现象突出。大多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品仍以招聘、派遣、外包等业务为主,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市场份额不高、营收占比偏低。同时,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极具战略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亟需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到行业发展中,以信息共享、技术对接和联合创新等方式共建有行业和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行业协同、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以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3.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尚需加强。目前我市产业发展“精准滴灌”专项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亟待搭建。扶持力度不够大,吸引人才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监管政策有待完善,监管查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机构经营行为不规范,无证经营、“黑中介”、虚假招聘等现象仍然存在。

4.市场化理念认识不足,行业发展软环境需进一步打造。目前我市相关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认知度不高,对委托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专业化管理服务认识不足,购买意愿较弱。且多数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较为简单,主要集中于招聘、培训等低端产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的拓展空间。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尚需加强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氛围。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发展战略及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李克强总理对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作出的重要批示指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于促进社会化就业、更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陆续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行业的扶持和关注。2019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列为了鼓励类第四十六类,进一步确立了行业地位,对全社会进一步认识、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及定位为行业发展创造新预期。当前,我市正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开拓海内外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我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科技产业迅速崛起,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激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基于此,市委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人力资源服务业千亿营收目标并对实现该目标作出相应探索与部署。

3.新经济发展催生新业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基于“共享经济”大背景下的“新用工时代”,零工经济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经济风口,未来的人力资源服务不再只是为企业服务, 更要为数量日益庞大的灵活就业者服务。后疫情时代,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企业人才流失与劳动力闲置待业共存的矛盾局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发挥自身特点,解决疫情时代招人难、就业难等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与此同时,新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形态深刻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催生灵活用工、互联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等新兴业态,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顺应市场发展需要。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千亿跃升”“英才汇聚”等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就业作用。以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力资源高品质服务为主要目标,以加快推动人力资本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重要导向,不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精细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保障。

2.指导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消除影响人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加快形成市场化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大力推进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建设。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保障、规范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减少行政规制,加快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分离。

目标统领,合力推进。坚持目标动力和问题驱动的原则,以实现“千亿跃升”目标为引领,以扫清行业发展障碍为导向,以扩大服务需求为基本立足点,以全面升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为主线,充分协调市、区县、各级产业园、各服务机构力量,合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规范秩序。深化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协调发展,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既激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活力,又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维护行业秩序,规范行业行为,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融合创新,聚焦发展。将创新驱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服务产品、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促进交流,开放合作。坚持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调发展,落实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交流合作力度,鼓励市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积极开拓业务。

(二)主要目标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市场主导,需求引领,构建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融合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体系,推动建设西部人力资源服务高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推动重庆市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特区。

——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扩大产业规模,推动形成支柱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力资源要素保障。全面提升行业营收,力争到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到2025年达到1500亿;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结构,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家以上,培育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0家以上,到2025年末,机构总数达到3500家,年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达500万人次;充分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平均效益水平显著提升;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头部企业培育,力争2025年前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上市企业1-2家,引领拉动全市产业加速发展。

——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持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的引进、培育与选拔,继续实施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到2025年末,从业人员达3.5万人以上,其中行业领军人才达到100人左右。

——产业平台协调发展

围绕构建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推动“线上+线下”产业园建设,明确产业园发展定位,形成协调有序的产业园发展格局。支持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质增效,推进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建立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评估机制,到“十四五”末,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2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0家、区县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5家以上,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市场1-2家、市级人力资源市场5家以上,充分发挥产业平台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

——业态结构不断完善

优化产业链条,推动服务产品创新,提升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充分激活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买方市场需求,在提高当前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供给水平的同时,鼓励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业务,打造全方位、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推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态转型升级;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应用,发展灵活用工、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业态和产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依托全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保障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诚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政府有效监管、机构平等竞争、协会自主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针对行业发展新业态,积极探索创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地方或团体标准,争取制定10个左右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地方或团体标准;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设市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150家以上;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建成覆盖本地的求职人群自画像数据库和辐射全国的人力资源引入网络体系,提升行业服务效率和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牵引,完善行业体制机制

1.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牵引。围绕创建良好行业发展环境,打造全方位全覆盖的政策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指引与支持。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强化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重庆市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强化政府培育人力资源市场职责作用;发挥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研究院作用,加强政策理论探索,增强政策创新研究,提高行业发展政策的创新性、可行性;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配套政策,打造包括行业准入、服务标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行业监管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

2.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流程。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政策调节、规划建设、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等工作,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按照《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优化完善行政许可管理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持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继续做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及备案等工作。

3.推进行业标准建设,规范统计工作流程。统一人力资源服务内容与标准,建立更加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探索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不断完善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全口径统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工作有序发展;建立覆盖各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助力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与相关产业发展。

(二)提升实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1.加强“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深度结合。围绕增强产业规模实力,加大对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先进理念模式的引进,充分激励本土企业走出重庆,推动形成“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良好发展趋势,提升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实力。重点引进一批业态先进、规模较大、拉动效应强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落户,壮大总部经济,带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加大“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建立服务全国的开放式企业,扩大市外投资规模,开拓云贵川等邻近省人力资源市场,丰富市外人力资源服务网络,扩大互利合作空间;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依托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贸易。

2.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基于增强产业规模实力,以培育本土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扶持小微企业为重点,全面打造重庆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实施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引导其参与行业发展建设,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加大中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中坚企业产品服务升级,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小微企业根据自身特色与发展潜力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人力资源服务小微企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打造一批行业知名企业。

3.畅通行业与资本市场通道。围绕增强产业规模实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上市,以及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快速扩大规模实力;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积极投资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方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

4.引导大型企业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围绕完善业态模式,鼓励市内大型企业加强与市内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以子公司形式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将其自身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市场化经营,激活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对外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实力。

(三)聚焦产业,发挥园区服务作用

1.抓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平台布局。围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实施三级产业园联动计划。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打造10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建设N家区县级产业园,完善园区布局;探索建设“线上产业园”,拓展产业园区域覆盖范围,带动区县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协调发展布局,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现功能集成、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开发集中式发展;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1-2家国家级人力资源市场、5家以上市级人力资源市场,配套建设一批区县级人力资源市场。

2.创新园区管理模式,鼓励园区建设发展。引导社会多主体参与园区运营管理,定期开展园区评估工作,为园区建设需求服务。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平台建设;建设产业园管理运营团队,加强产业园运营管理,紧扣园区企业、人才等各方用户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一站式的管理服务;加快建立产业园“自评+外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产业园评估,实行追踪测评、动态监管,加强风险防控,促进产业园实力提升、服务优化、抗风险能力增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推进产业园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3.清晰园区定位,实现园区差异化发展。围绕产业园辐射带动,明晰各产业园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网络体系。加强与周边省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交流合作,明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精准定位,实现与临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会同周边邻近省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建共享创新网络,共建覆盖全市及周边省市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矩阵工程,形成辐射发展。

(四)提升服务,挖掘满足市场需求

1.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激活买方市场需求。围绕充分激活人力资源服务业买方市场需求,大力宣传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搭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供需对接、互动交流的合作平台,开展赛、会、展、论、训等相关活动,集中推介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促进供需双方合作交流;深化市场主体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认知,充分激活人力资源服务买方市场需求。

2.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中高端服务产品供给比例,构建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度融入制造业产业链,围绕制造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精准专业服务,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联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现代服务业相关细分行业拓展经营范围,探索开展与互联网、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跨界合作;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线上线下信息服务平台,为求职人员提供求职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等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统筹城乡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为劳务品牌建设添力,促进乡村人才振兴;重点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平台、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等。

3.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发展灵活用工、背景调查、人力资源数据分析运用、人才数字化管理等数字化服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技术资金融合等方式,打造更优、更便捷的线上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

4.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建设人力资本开发示范区。依托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期工程,建设西部人力资本服务中心,开展人才评估、人才银行、人才基金、人才保险、人才价值交易和人才大数据六大业务;布局人力资本产业生态,链接各行业头部企业,实现“人力资本+百行万业”的新模式。

(五)培育人才,打造行业人才队伍

1.引育行业发展急需人才。围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创新引才方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紧缺人才引进、行业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培养。加强引才渠道和引才环境建设,鼓励高级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来渝工作,降低市外高级人才、急需人才来渝门槛;加大行业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满足行业高端发展需求。

2.提高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围绕全面提升行业人才素质,培养与选拔行业人才后备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和行业人才评选活动,着力完善从业人员培养体系,提升从业队伍整体素质。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职称体系,推行人力资源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水平认证,实现以评促专;鼓励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行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开展从业人员以及高层次人才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以赛促学,举办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大赛,提升人员专业化水准。

(六)优化环境,构筑高质发展空间

1.强化监管自律,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围绕持续改善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综合协调机制,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充分利用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监管手段,加强日常监管、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行为,提高监管效能;建立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积分制,推行分类差别化管理,形成扬正控负的市场治理新机制。

2.保持行业活力,加强交流平台搭建。以促进交流,开放合作的指导原则为核心,搭建行业内招才引智、交流展示和创新发展平台,着力营造良好的行业沟通交流环境,增强行业发展凝聚力,共同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设发展,注重政产学研有机融合,汇聚领军人才、行业精英、专家学者,搭建具有广泛代表性、专业性、引领性的高端智库平台;着力打造各级各类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举办行业供需双方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扩大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举办国际性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力资源主题论坛、技能竞赛、年度峰会等多形式多级别的行业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分享成功经验。

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行业服务效能。围绕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体系,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相关平台和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应用机制和人才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各类人力资源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联动共享,为各市场主体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绩效评估、动态跟踪提供科学服务,提升行业服务效率和能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人力社保局牵头,发展改革、科技、经济信息、公安、财政、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协调机制,负责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统筹谋划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级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组织推动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部门制定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夯实发展基础。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完善行业统计季度调查制度,逐步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制度。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推动行业公平竞争、诚信服务、自我约束、健康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化建设、行业信用评价、从业人员培训、新兴业态管理监测等工作。积极贯彻人力资源服务国家标准,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推广工作。

(三)优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新时代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研究推动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稳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和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公益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采取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资金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各区县(自治县)可围绕人力资源服务业有效供给、机构培育、监管机制等方面,制定专项扶持政策。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大力宣传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政策法规、发展情况和先进典型,不断扩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精心办好西部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猎头行业发展峰会、HR能力大赛等活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交流合作,提升行业知晓度和影响力。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加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交易会、创新创业大赛,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件: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十四五”规划.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