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西部地区积极就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7-07

改进西部地区积极就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摘 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西部各省市贯彻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大城市+大农村”的空间格局使得重庆成为西部的代表性城市。因此,本项研究以重庆为代表,在归纳和总结现有积极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对2015-2020年间重庆市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深入系统分析积极就业政策对重庆市城镇人口、农村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影响,并给出改进就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积极就业政策;西部地区;重庆;实施效果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本课题以重庆为代表,在归纳和总结现有积极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对2015-2019年间重庆市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针对重庆市城镇人口、农村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等三类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现还存在就业需求不确定性加大、城镇人口和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工用工需求不稳定且供给路径相对单一等问题。

因此,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西部地区积极就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创业扶持制度,帮助失业人群再就业

(一)设立专项创业基金。

简政放权为创业创新“开大门”;整合资源为创业创新“搭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减税降费,为创业创新“输血减负”。设立专项创业基金,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搞好各种创业孵化政策,同时简化各种办事程序,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政府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外,更应该扩大融资渠道,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进来,为创业政策的成功提供资金支持,真正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全社会都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举办创业培训班。

积极主动为城镇失业人群针对性的举办培训班,培养他们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培育和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启发、诱导和挖掘这部分人群的创业潜能,使他们通过培训掌握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实验、实训等培训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以体现鼓励创新和激励创业的目标。

二、大力支持微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一是鼓励支持微小企业发展。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微小企业的利益,扩大微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于微小企业的政策导向功能,提升微小企业的市场规模,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题,激发微小企业的市场活力。

二是加强微小企业自身建设。微小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确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各自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制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充分掌握企业内部优劣势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并根据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引导微小企业向资本社会化方向准转变,改变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完善微小企业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扩大就地就近就业规模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不断增强城镇聚集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推动要素自由顺畅流动、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和公共服务共享,发挥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释放区域发展潜力,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二是加快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和工业区,推进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土地整治入市,合理布局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便民服务设施,创造更多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

三是推动重点镇等有潜力的乡镇加快发展,坚持发展“一镇一品”特色效益农业,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推进区农村住房改造,提升农民安居质量,引导农民就近就业。

四是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城乡融合典型项目,促进资源要素跨界配置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带动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一是积极探索居住证、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满足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以社会融入为指导思想提高就业质量,具体从优化公共服务制度设计、提升城市文化素养、加强社会接纳包容、培养城市情感等方面出发,形成合力,最终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待遇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

二是构建现代化社保体系,适应数字经济环境下各种短期、灵活新型就业形式,保障农民工在多个单位、地区间流动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等福利,增强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稳定性。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务工地政府主导,广泛发动企业、社区、农村的治理力量,多元协同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更优质、进入门槛更低、更具可及性的居住、出行、子女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逐步提升其在城市生活的稳定性。

三是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建立公平、有序的就业竞争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农民工群体合理、有效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税收、贷款、社保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实行区分度更高的薪资和其他福利制度为其提高就业质量营造良好的制度与市场环境。

五、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一是深入实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推动落实各项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就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促进就业创业行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

二是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对农村“双创”园区(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以返乡下乡人才流带动资金、信息等更多要素回流,加快培育返乡创业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空间。

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加快建设集渠道、平台、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返乡创业电子商务生态链和生态圈,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输出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培育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统筹发挥各类创业引导资金作用,拓宽股权投资、债券市场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优先保障返乡下乡创业用地,加强农村道路、信息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推动返乡下乡创业主体做大做强。

四是开展农民工市民化专项培训,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实施精准就业扶贫工程,组织各类企业深入经济薄弱地区,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

六、拓宽就业领域,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一是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招用高校毕业生。招募应届高校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提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充实公安警务辅助队伍。鼓励县(市)区积极开发社区公共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社会工作岗位(每个村、社区1名),其工作补贴参照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或一般委员标准执行。

二是加大就业见习工作力度。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管理、技术、科研类见习岗位。制定见习单位目录和见习岗位清单,广泛发布并向毕业生及时推送,举办见习宣传推介、专场招募、双向洽谈等活动,及时组织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开展见习。推进见习规范管理,指导做好见习协议签订、带教制度落实、见习待遇保障等相关工作。落实见习补贴政策,见习补贴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开展市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评选活动,择优推荐国家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并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补。

三是拓展新产业新业态就业空间。实施新型业态就业渠道拓展行动,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的意见和政策,深化“互联网+”“智能+”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网红经济、夜间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带动外卖、快递、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型用工,大力培育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网络自由职业者等多种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新型就业方式,促进非熟练劳动力在新经济领域灵活就业。

七、健全三大联动机制,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

一是建立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变化联动预警机制、培训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资金投入与培训效果评估挂钩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促进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活动,实现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协调联动,加快培养适应市场用工变化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

二是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实训资源,加大实操比重,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实训能力,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

三是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实政府购买创业培训成果政策,推动创业培训提质增效。


本文来自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主办课题《积极就业政策在西部地区的实施效果及影响——以重庆市为例》咨政建议,课题负责人:郑景丽,系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课题主研人员:陈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