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力推进,成渝地区按照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的要求,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而人力资源市场是保持人力资源流动性的重要支撑平台。但成渝地区跨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区域分割和政策制度壁垒等因素,阻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加强两地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建议:一是构建成渝地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二是推进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发展,三是激发人力资源市场主体活力,四是正确处理两地人才市场协同与竞争的关系,五是加强成渝两地人力资源服务资金保障。
关键词:成渝地区 人力资源市场 协同发展 建议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成为落实中央战略的关键,人力资源市场是保持其流动性的重要支撑平台,但跨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存在行政区域分割和政策制度壁垒等因素,阻碍了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因此,需破除壁垒,创新市场协同体制机制,构建统一开放跨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发挥成渝地区建设“两中心两地”的引领作用,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正式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来,川渝两地开展了人力资源发展系列交流、互动、合作签约活动,国家人社部也大力支持川渝地区人力社保区域协作。在协作过程中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市场服务水平较低、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
(一)协同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
成渝两地各辖区的人才政策、机制按行政区划相对独立,区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尚未统一,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行政壁垒未完全破除。由于目前成渝两地在物价水平、工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以及地区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两地人力资源市场价格标准差异,在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方面没有实质性合作。尽管签署了协同发展框架战略协议,但两地市场协同程度还处于浅层次状态,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价格标准不一、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竞争激烈等现象仍存在。
(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成渝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市场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存在差异,两地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合作和资源互补的意识不强,协同发展主动性、积极性不够,“1+1>2”的正协同效应还未显现,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等壁垒依然存在。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相互排斥现象;产业园区间有效协同配合不足,不利于成渝地区人才“大市场”形成。
(三)市场服务水平还较低
两地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水平较低。人力资源服务从业机构户均从业人数少,2020年,川、渝从业机构户均拥有人数约16人和12人,不到沿海省市的一半;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缺乏统一、规范的准入门槛,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8.2%;管理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缺乏,专业素质、理论水平以及业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另外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中高端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足,跟不上人才服务和资源要素配置需求。
(四)高层次人才供求矛盾较突出
区域吸引力不足,尖端人才相对匮乏,国家级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少、创新创业集成功能不强成为两地集聚人才的短板,再加上收入水平、发展前景、引才环境等因素影响,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成渝地区“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810名,仅为京津冀16.9%、长三角18%(图1)。
图1 区域高端人才现状情况
(五)信息化及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两地缺乏人才服务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共享程度不高,人力资源数据库信息化程度不高,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先进手段还不强。虽部分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已搭建自己的专属平台和人才数据库,聚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但形成的相关信息资源处于分散、条块状态,降低了推广共享信息的传播效率,影响信息时效性、实用性。
二、促进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路径
加强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需两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以及市场主体三个层次按照创新驱动、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的原则来共同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图2)。
图2 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路径
一是体制机制协同。以两地政府引导,破除行政壁垒,做好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保障服务落实。二是开发平台协同。以成渝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载体,构建两地大数据、大市场、大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向宽领域深层次推进。三是市场供给协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突破信息资源共享障碍,打造一批招揽海内外人才线上线下的品牌活动,形成一体化市场服务平台。四是以点带面协同发展。根据两地产业发展重点,避免同业同质竞争。围绕打造装备制造、交通物流、金融、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协同,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领域,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动态匹配,带动科教文卫各领域专业人才有序流动和人才集聚。五是规范区域协同管理。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市场创新培育、市场主体诚信等方面加强协同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行业自律、诚实守信等统一监管指标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三、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成渝地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一是分工协作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成渝两地人力资源市场主管部门分工协作职责,厘清职能履职界限,加强项目、相关政策对接,制定两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协同推进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管理规则。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制度制约,从搭建平台、培育市场到保障服务,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一站式服务专业化团队,服务人才发展需要。三是统一规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服务资质许可门槛、服务内容,形成统一的产品价格(基准价、浮动价及质保价)。
(二)推进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发展
一是建立两地人才供求信息数据库。以两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平台,以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人才供求信息数据库,集用人单位、大专院校人才就业需求及社会人才供给等动态信息,为企业和个人牵线搭桥。二是建立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保障高层次人才及家属的落户、医疗、教育和就业等,实现人才服务、项目申报等网上“一站式”办理。三是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公司参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运营,开展高层次人才寻访、人才水平评估、管理咨询等高水平服务。四是协同组织引才交流、招聘、创新创业大赛、论坛等人才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人才集聚。五是加强两地人力资源市场协同监管。建立协同监管体系,设立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对中介服务事项事中事后过程监管制度,强化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人员、中介机构及人员在服务质量、数据安全、信用评价等监管措施,保障服务质量。
(三)激发人力资源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行业发展
一是优化人才工作服务。简化对市场主体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减少证明材料、注重服务,形成覆盖面广、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可行的人才工作服务网络。二是探索激发市场主体优惠政策。重点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强的服务品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才奖励、品牌奖励、知名机构引荐奖励、小微企业扶助等政策举措,支持人力资源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引导服务机构高水平发展,给予政策优惠,走品牌化道路。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快接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营造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五是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建立完善诚信、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改革和行政许可等制度,激发市场活力。
(四)正确处理两地人才市场协同与竞争的关系
一是加强成渝人力资源部门协同。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平台,促进两地人力资源服务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共同举办中高端引才活动;二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两地要解放思想,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共同做大人力资源市场“蛋糕”,为两地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三是引导两地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形成良性竞争。在协同发展基础上,形成“你追我赶”良性竞争,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共同发展。四是建立区域联合培养培训体系,发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专业学科优势,联合培养重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加强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成渝两地人力资源服务资金保障
一是两地政府共同争取国家人才服务项目、就业补助、引才补助等资金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安排年度专项资金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投入;三是鼓励人才服务项目建设。为线上平台、数据库等平台建设项目提供财政专项资金;四是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建立从业机构服务评分标准,达标机构与税收挂钩的奖励制度,制定贷款担保、贴息等投融资政策给予优质机构资金支持。
(本文来自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主办课题《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问题研究》咨政建议,课题负责人:熊艳,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组织人事处处长;课题主研人员:易小光、吴云和、幸雅妮、王力为、赵伦、刘培、李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