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制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指数,提升培养技能人才能力的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7-07

关于编制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指数,提升培养技能人才能力的政策建议



摘 要: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论证,构建了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指标体系,涵盖投入、产出能力、创新环境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利用2019年度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算了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总指数。发现:重庆辖区38个区县的技能人才区域创新能力有强有弱,除了排名前13的总指数是正值外,其余区县的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总指数均为负值。渝北区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总指数为1.6157,排名第一,璧山区、大足区和万州区的总指数分别排名第8、第10、第11,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不俗的实力。借鉴广州“一区三城”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形成的“天津经验”,结合重庆市的现状分析及定量指标测算结果,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深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二是提升双创活动的品牌影响力;三是贯通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四是完善技能人才服务体系。

关键词: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指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


市人社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设提升技能人才区域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组织力量为引擎、多部门联动不断加强技能人才区域创新工作。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市财政教育支出、财政科技支出一直保持快速提升的良好势头;R&D人员全时当量、R&D人员规模、R&D投入强度不断增多,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水平逐步提升;技能人才创新产出数量、产出能力、成果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不断增强;技能人才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经济环境、人才生态环境日益优化。

目前,国内第一梯队区域的技能人才与区域创新已进入到有效联动阶段,即将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技能人才区域创新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区域内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我市作为“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在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方面具有较大潜力。而并没有衡量技能人才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数据的发布,为推动推动重庆区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更好地满足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议如下:

一、 确定技能人才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为加快我市各区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结合重庆技能人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本研究建立的涵盖投入、产出能力、创新环境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各区县技能人才区域创新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对技能人才区域创新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对影响区域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创新环境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编制技能人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指数,针对性解决各区域技能人才的瓶颈问题,以提升技能人才区域创新能力。

二、 深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一是实现东西区域资源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还将加快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点带面,健全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创新圈”对接,主动对接成都、武汉,构建东西联动、各展所长的全方位创新发展一体化格局。

二是实现技能人才资源区域共享。录制高技能人才精品专题讲座视频,弥补部分区县高技能人才缺失。打造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新材料领域的技能人才工作格局,将企业、个体户、公司等都纳入技能人才选拨范畴,发动全社会具备技能人才选拨的单位从选拨、评定、推荐、培养做起开展技能人才培育工作。比如,针对社区人群普遍存在对技能人才、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误解,可在举办技能大赛活动的同时,采取鼓励措施激励家庭参与其中。

三、提升双创活动的品牌影响力

一是重点支持“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把重庆建成“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开展技能人才品牌创建工作,在各部门和各区县的“双创”活动中可打造一系列“技能人才”双创活动的子活动,扩大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支持全市的创投机构和孵化平台定期举办针对技能人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定期走进高校和园区等举办路演及技术沙龙、创新论坛等活动,推动双创生态体系构建,为技能人才和投资人搭建桥梁。

三是让技能人才品牌“走出去”,将各类创新资源“引进来”。走出重庆,举办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双创投融资对接活动,为本地优秀的双创团队搭建更广阔的投融资平台,使国内优秀的人才、资本集聚重庆。走出国门,借助“一带一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等战略叠加优势,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展“技能人才”双创活动,将技能人才资源汇聚到重庆,扩大“技能人才”品牌国际影响力。

四、贯通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一是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评优评奖、科研项目申报等待遇方面中扩大技能人才参与力度,拓展有序参与渠道。

二是围绕重点热点领域积极开展及技能工人与公众对话,通过开放论坛、科学沙龙、科学咖啡馆、展览展示等形式,创造更多技能界与公众交流的机会。借鉴江苏经验,强化一线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同等评价、同等待遇”,建立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互转”渠道,试点技师、高级技师直接认定。

三是加强岗位一线人才舆情引导和动态监测,建立重大技能活动和和赛事的应急响应机制,抵制虚假、不实、不严谨的有关劳动者的报道。

五、 完善技能人才服务体系

一是结合汽摩产业、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进高端技能人才团队。

二是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教育。着眼培育三农技能型人才,制定三农技能型人才标准,建立符合三农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律的测评维度。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完善成人学校特别是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成人教育培训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成人教育培训质量,培养大国工匠人才。

三是推行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制度,引导技能人才向基层一线、向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流动。搭建交流平台。发挥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组织作用,通过举办高技能人才走进区县、科技资源精准对接等品牌活动,实施技能人才助三农、基层技能人才行动计划等品牌项目,搭建技能人才服务基层平台。鼓励通过短期工作、项目合作、对口服务、兼职挂职等方式,促进技能人才流动。


(本文来自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主办课题《技能人才区域创新指数研究》咨政建议,课题负责人:杨睿宇,系重庆科技学院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人事处副处长,博士、副教授;课题主研人员:梅新想、马箫、曾泽东、王鹏、孙惠惠、周苗、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