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资政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7-07

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资政建议

   摘 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就业充分与否、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与全局。《“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对就业工作带来挑战,尤其对各类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就业群体之一,是人力资源市场重要的生力军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建设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是高科技人才的主要人力资源蓄水池,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升他们的职业价值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释放就业新动能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课堂教育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多元性欠缺;第二课堂及相关活动缺乏实践性;师资队伍单一、教学力量相对薄弱;信息来源相对单一,需要更多社会力量介入;职业指导欠缺个性化,需要精准施策。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探索,加强“校企”“校地”“校政”合作

(一)校企合作构建本土化人才测评体系,提升职业指导权威性

人才测评有关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国内在使用过程中受中西文化、测评对象差异等因素影响,测评信度和效度以及用户体验差强人意,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科学、全面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实践探索、不利于用人单位通过测评了解、招募优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生择业观要摆正,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精准有效、契合国情校情生情的人才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职业定位十分关键。建议政府统筹指导高校与专业的人才测评研发机构深入开展合作,将国外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本地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情况相结合,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学生突出的职业生涯规划难点、重点问题与用人单位迫切的用人需求标准相结合,研发出更适合本地高校师生使用、更方便用人单位了解人才真实能力水平的智能化大数据人才测评平台,共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二)深化校地合作,提升在地人才培养对本区域建设发展的贡献度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提到“实施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结合产业升级、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目前,市内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欠缺对本地产业、行业、企业的深入了解,欠缺对毕业生在本土就业的引导和指引。建议政府统筹,加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突出“校地”合作,如通过邀请在地的知名集团企业的HR进校宣讲,在地的知名企业通过政府“引线搭桥”筹备更多的类似“夏令营”“冬令营”等训练形式邀请高校学生参加,以及带领同学们走进各大新兴产业园区等方式让同学们对企业有直接感知,推动在地高校毕业生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去,从而提升在地人才培养对本区域建设发展的贡献度。

(三)加强校政合作,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政策的融通

在校政合作方面,重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导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百日行动”对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工作起到了非常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包括了对万名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职业测评+分析、团体辅导和一对一咨询;以及重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导的重庆市普通高校“百千万”就业指导行动,覆盖全市69所高校,参与对象包含校级领导、高校就业工作者及在校大学生,分层分类的对高校领导、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及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活动成果显著,对重庆市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情况的稳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校政合作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积极参与和作为下,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应该加强与其他更多相关部门——如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委、科技局、市商务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以及各大新兴产业园区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对官方最新的政策和信息的了解、领会、分析,对在地人才的职业规划教育进行引导。例如从产业结构调控方面,对毕业生职业认知方面进行引导(针对高校就业工作领导,发改委可做相关信息交流);从第三产业服务增效提质,新型商业服务业需要具体哪些人才方面,对毕业生对新职业的认知方面进行引导(针对高校学生,商务委可开设讲座);从保护新就业形态下的就业人群方面,研究新的人力资源保障政策(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市人力社保局可继续深入探索,出台对“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兜底政策和发展政策)

建议市人力社保局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统筹协调上述各部门,促进“校政合作”。从市人力社保局为全市就业群体提供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现状中,去探索性地找到适合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的路径,高校合力与市人力社保局一起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从就业市场组织、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以大学生精准就业为核心,构建集就业、招聘、教育、评估、检测、研判等为一体的高校智能就业服务模式与就业平台,延伸职业规划教育的外延,实现线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精准岗位推荐、职业咨询、职业指导、学生差异分析、求职者职业画像、雇主岗位画像、企业招聘等功能,通过助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升级与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指导的精准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提升专业度和有效性,优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团队

(一)建立准入门槛,借力第三方机构

一支专业度高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效性的强力保障。目前,市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单一、力量薄弱,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其次从“从业资格证书、人才测评资格、培训经历、从业经历、科研获奖”等方面建立准入门槛制度,把好师资队伍入口关;建立“校内外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各类培训出勤率、指导学生获奖次数、等级”等教学质量动态考核管理制度,对标对表,严格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指导工作成果情况;借力第三方机构,从具有专业水平的第三方机构里引入专业师资和培训,聚焦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二)整合资源,建立联动育人长效机制

建议一是建立动态调整,联动有效的“校企双导师”制,引导市内高校聘请校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企业导师组成“导师库”,共同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标准,开展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指导或教学,让双导师制“活”起来,而非一个概念上的摆设。

二是共建导师团队实践进修制度,安排校内教师前往企业实践进修,全面了解企业人才运转情况,安排企业导师、校外专家前往学校观摩、讲学,深入教研室、教师、学生群体了解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困惑和短板,助力学生成长。

三、创新形式,多元化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一)采取多种形式,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起来

 建议统筹各类资源,创新形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加入生涯嘉年华,以游戏形式吸引更多高校学生真正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加入生涯团体辅导活动,提炼主题,用朋辈的方式招纳更多高校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问题;引入“一对一”个体职业咨询的方式,更加聚焦个性化问题,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愿意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探索其他更多更好更新颖的方式,如论坛交流、工作坊探讨等,不断地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脱离“说教”和“宣介”,增加高校学生的“带入感”“参与感”,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起来”“热起来”。

(二)以赛代训、以访代学,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水平

按时按点筹办各级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简历大赛、面试技能大赛等,以赛代训,通过比赛让学生亲临“求职战场”,聘请相关行业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HR、技术专家、工匠大师等担任评委,通过大赛点评等形式为学生传达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职场认知,提升职业能力。

 

(本文来自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主办课题《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咨政建议,课题负责人:黄子华,系西重庆云日创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课题主研人员:曾凯、阎革、张雪松、刘星、刘平澜、张珂、易琼、兰雪芳、方鹤、杨川、李士颖。